董惟妙 DONG Weimiao
.
发布时间:2019-01-28   动态浏览次数:5663


董 惟 妙   副教授  

DONG Weimiao  Associate Professor


联系方式  Contact:

- 邮箱  Email: dongwm@fudan.edu.cn


研究领域  Research Interests:

- 环境考古 

- 气候变化 

- 历史地理 

考古年代学 


教授课程  Courses Taught:

本科课程:地学考古、田野考古技术(合开)

研究生课程:同位素食谱分析


学习工作经历  Education & Career History:

2005.09 - 2009.06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学士

2009.06 - 2012.06  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

2012.09 - 2016.06  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

2016.07  - 2022.12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

2022.12-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副教授


研究成果

1. Yang R, Zhou A F*,Zhang H, Chen L, Cao K Y, Huang Y L, Lu Y X, Dong W M*. Mid and late Holocene climate changes recorded by biomarkers in the sediments of Lake Gouchi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northern Shaanxi.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023, DOI10.1177/03091 333231 159007.SCI

2. Chen L, Zhao J J, Zhang Z P, Shen Z W, Dong W M*, Ma R, Chen J, Niu L L, Chen S Q, Wu D, Liu J B, Zhou A F*. Lake eutrophic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induced by the recess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22, 281: 107448.SCI

3. Zhao J J, An C B, Zhao Y T, Dong W M. Holocene C3/C4 vegetation variations in arid Central Asia: Implications for paleoclimat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22, 110905.SCI

4. Hou, G.L., Dong, W.M.*, Cai, L.H., Wang, Q.B., Qiu, M.H.*, 2021. The History and Driving Force for Prehistoric Human Expansion upward to the Hinterland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ost–Last Glacial Maximum. Sustainability 13, 7065.SCI

5. Dong, W.M.*, An, C.B.*, Wang, Y.Q., Hu, W.L., Zhang, J., 2021. Bone collagen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a Bronze Age site of Liushugou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subsistence strategy in arid northwest China. The Holocene 31:2, 194-202.SCI

6. Zhao Y T, An C B, Zhou A F, Zhang X N, Zhao J J, Dong W M, Miao Y F. Late Pleistocene hydroclimatic variabilities in arid northeast China: 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Balikun Lake, eastern Tienshan, China.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2021, 36 (3): 415-425.SCI

7. Zhao Y T, Miao Y F, Fang Y M, Li Y, Lei Y, Chen X M, Dong W M, An C B.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surface pollen assemblages in the Balikun Basin, central Asia: Implications for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23(3):107332.SCI

8. Wang W, Liu Y, Duan F T, Zhang J, Liu X Y, Reid Rachel, Zhang M, Dong W M, Wang Y Q, Ruan Q R, Li W Y, An C B.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Bronze Age human dietary strategies from different altitudinal environments in the Inner Asian Mountain Corridor.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21, 121: 105201.SCI

9.Dong, W.M., An, C.B.*, Fan, W.J., Li, H., Zhao, X.Y., 2016. Stable isotopic detection of manual intervention among the faunal assemblage from a Majiayao site in NW China. Radiocarbon 58, 311-321.SCI

10. An, C.B.*, Dong, W.M., Chen, Y.F., Li, H., Shi, C., Wang, W., Zhang, P.Y., Zhao, X.Y., 2015. Stable isotopic investigations of modern and charred foxtail millet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ic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Quaternary Research 84, 144-149.SCI

11. An, C.B.*, Dong, W.M., Li, H., Zhang, P.Y., Zhao, Y.T., Zhao, X.Y., Yu, S.Y., 2015. Variability of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 in modern and archaeological millets: evidence from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53, 316-322.SCI

12. An, C.B.*, Dong, W.M., Li, H., Chen, Y.F., Barton, L., 2013. Correspondence regarding “Origin and spread of wheat in China” by Dodson, J.R., Li, X., Zhou, X., Zhao, K., Sun, N., Atahan, P. (2013),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72, 108-111.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81, 148-149.SCI

13. Wang W, Wang Y Q, An C B, Ruan Q R, Duan F T, Li W Y, Dong W M. Human diet and subsistence strategies from the Late Bronze Age to historic times at Goukou, Xinjiang, NW China. The Holocene, 2018, 28 (4): 240-250.SCI

14. Ren L L, Li X, Kang L H, Brunson K, Liu H G, Dong W M, Li H M, Min R, Liu X, Dong G H. Human paleodiet and animal utilization strategies during the Bronze Age in northwest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PLOS One, 2017, 12 (5): e0177867.SCI

- 中文期刊论文:

1. 黄有良,胡兴军,董惟妙*,李志伦,陈林,杨瑞,曹凯喻,芦永秀,周爱锋.新疆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粪化石脂质记录的动物利用.地理科学, 202444.(CSCDCSSCI)

2. 董惟妙. 西夏立国及夏、宋和战之气候因素研究. 地理科学, 202343(7):1310-1316.(CSCDCSSCI)

3. 董惟妙, 安成邦, 张铁男, 阿里甫江·尼亚孜. 骨骼同位素揭示的天山南麓中部地区察吾呼文化人群生业模式——以和静县莫呼查汗遗址为例. 第四纪研究, 2022, 42 (1): 80-91.CSCD

4. 董惟妙, 安成邦*, 于建军, 陈晓露.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生业模式与启示——骨骼同位素证据. 西域研究. 2022, (1):45-54.(CSSCI)人大复印全文转载(考古学). 2022, (2):86-93.

5. 董惟妙. 14C年代校正曲线中哈尔施塔特平台期与新疆早期铁器时代遗址年代问题. 地球环境学报, 2021, 12 (6): 595-604,614.CSCD

6. 董惟妙, 胡耀武*. 人骨稳定同位素视角下长江下游地区史前先民的生存方式及演变. 南方文物, 2020, (6): 253-260.(CSSCI)

7. 董惟妙, 安成邦, 赵永涛,. 文献记录的河西地区小冰期旱涝变化及其机制探讨. 干旱区地理, 2012, 35(6):946-951.CSCD

- 著作和译作:

1. 董惟妙,著《哈密盆地史前居民食谱》, 复旦大学出版社, 266千字, 2021.

2. 陈淳,陈虹,董惟妙,董宁宁,殷敏,韩婧,潘艳,译《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 其他

1. 董惟妙. 鄞县故城土样检测分析报告.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编, 《鄞县故城——考古调查与勘探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22, 163-178.

2.董惟妙. 实证东西交流开端. 解放日报,2022-12-27

- 获奖经历

-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疆东天山地区青铜-铁器时代居民同位素食谱重建及生业模式,批准号:417012152018.1-2020.12),25万,主持(1/5),结项。

2.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研究,批准号:18ZDA1722019.1-2023.12),80万,参与,在研。

3.  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师赵村遗址发掘报告整理与综合研究,批准号:20BKG0052020.9-2023.12),20万,参与(3/8),在研。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研究(2019-2022)”,课题6“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生业资源与技术研究,批准号:2020YFC15216062020.10-2024.9),34.4万,参与,在研。

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一期)”,课题3“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同位素与年代学研究”,批准号:2022YFF09035002022.11-2025.10),300万,参与,在研。

6.  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重点项目“自然环境变迁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课题1“全新世气候变化与早期中华文明”,批准号:2022-DX05-B-0212022.7-2023.10),178.7万,参与,结项。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族群互动视角下南岭民族走廊桂江流域聚落空间的社会关系表征研究,批准号:517081222018.1-2020.12),21万,参与(4/7),结项。

8.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及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距今5000年前甘肃东南部和中南部生计方式的差异研究”,批准号:lzujbky-2021-kb012021.1-2022.12),8万,主持(1/1),结项。

9.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及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疆哈密亚尔墓地14C分析”,批准号:lzujbky-2017-k1012017.1-2018.12),4万,主持(1/1),结项。

二、所开课程简介

- 课程名称:

地学考古

- 课程信息:

课程类型(本科,专业选修), 每年春季学期,36课时

- 课程内容:

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而环境中气候的改变以及其所带来的水文、植被等的相应变化势必会对生活其中的人群乃至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人群的生活状态。大到百万年时间尺度上,气候的干旱化带来的食物匮乏可能是导致树栖猿类不得不下地觅食继而逐渐演化成为直立行走的猿的重要原因。小到百年尺度上,气候变化影响王朝的兴衰和更替,在更短尺度上,影响战争的发生、人口的波动等。

课程根据时间尺度,划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地球历史,讲述地球的演化过程中气候、板块的构造等,目的是将现代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置于宏观尺度下观察和思考;第二个板块是第四纪环境与人类演化,主要介绍人属成员的演化历史及其与相应时段环境背景的关系;第三个板块是全新世环境与人类文明,讲授近一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与全新世环境的密切联系。课程从长尺度到短尺度,从大处着眼,将人类的出现和发展置于相应的时空背景之下,强调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利于文博系的同学思考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性,同时跳出人文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历史的演变规律。

 

- 课程名称:

田野考古技术(合开)

- 课程信息:

课程类型(本科,专业选修), 每年春季学期,48课时(本人负责绘图部分,16课时)

- 课程内容:

考古绘图既对绘图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如传统的手绘需要很高的绘画功底,又要满足科学性,即忠于文物实物,力求展现文物的真实情况。

本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手工绘图,手工绘图是照相技术出现之前,弥补考古工作中文字记录不足的主要方法,能够较详细、真实的记录文物的本来面貌。文物绘图贯穿考古工作的始终,从遗址调查到发掘,再到遗物的整理、分析和展示,均需要用绘图如实的记录工作。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绘图的基本工具、方法、注意事项等,以及具体到实践中根据所处环境和条件绘制各类文物的方法。二、电脑绘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各行各业中的普及,数字制图渐渐成为考古文物绘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制图软件的开发为文物绘图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手段。本部分主要介绍几种常用文物考古相关制图软件的使用,各自适用于不同的考古相关研究领域。

 

- 课程名称:

同位素食谱分析

- 课程信息:

课程类型(研究生,专业选修), 每年春季和秋季学期各开一次,54课时

- 课程内容:

同位素食谱分析已逐渐成为古代人群生计模式研究的标配,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介绍考古学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的研究生了解同位素食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掌握骨骼同位素食谱分析前处理的基本操作流程。

第一~第六节 主要进行课堂讲授和讨论,主要内容包括:同位素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骨骼同位素食性分析国际国内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进展、同位素食性分析的经典案例、优势和不足。需要学生课前阅读相关的文献。

第七~第十六节 主要进行实验室现场教学,拟采取的形式为教师操作演示加讲解,学生观察跟做。需要每个学生完整的参与一批样品的同位素前处理流程(包括磨样、脱钙、去腐殖质、明胶化、冷冻干燥等主要环节)。

 

三、科研项目介绍

- 项目信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疆东天山地区青铜-铁器时代居民同位素食谱重建及生业模式”,批准号:417012152018.1-2020.12),25万,主持,结项。

- 研究内容:

粮食作物跨大陆传播是如何影响史前欧亚大陆各地人群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一直是学界积极探索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东天山地区作为交通古代东西方文化最有可能的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其人群组成、生业模式备受关注。尽管已有相关研究展开,然而以往的工作均为对某个特定遗址人群的同位素食谱重建,目前尚无针对整个区域的系统的研究工作展开。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发生的关键时段--青铜时代至以后,这一区域人群饮食有无发生显著变化,社会结构、生业模式是否一致,与环境的关系等尚不清楚。

本项目通过对东天山地区史前遗址土壤、骨骼样品的系统采集,采取浮选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办法,揭示该地区青铜-铁器时代居民的动植物利用情况和食谱构成。通过对比区域内不同遗址、不同时段居民食物组成的异同,探讨社会结构、生业模式随时间的变化和与区域环境背景的关系。本项目将为理解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影响及生业模式的环境适应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进展情况(进行中) 或 成果简介(已完成):

丝绸之路横穿新疆,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疆早在5000年前即已成为东西方史前物质、文化交流的中转站。本项目以东天山地区史前遗址出土的人和动植物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年代测试,尝试建立青铜-铁器时代该区域史前居民的食谱及其变化,通过区域对比,结合环境背景信息,探讨东天山地区史前人群食谱、生业选择的时空差异。研究采集到东天山地区共计11个史前遗址的人和动物骨骼材料,成功获取400余组骨骼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以及3014C年代数据。根据新掌握的数据,结合本地区已经发表的同位素食谱重建结果,研究认为该区域青铜-铁器时代农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农牧兼营的混合农业和畜牧/游牧,在同位素组成方面体现为前一类型的人群食谱中含有比较明显的C4来源食物,但是比重差异较大,而后者食谱中几乎不见C4来源食物,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不明显,氮同位素组成反映前者整体处在较高的营养级水平,但人群内部肉食摄入的程度差异明显,而后者整体肉食摄入量巨大且人群内部差异不明显。农牧兼营的混合农业人群主要定居在水热条件较好的绿洲内,而海拔较高或水热条件不具备发展农业种植要求的区域则为畜牧或游牧为生的人群提供了生存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距今约3000年铁器时代的到来或者说中亚地区游牧化转变并未对本地区原本的生业模式造成明显的改变,至少在同位素分析所揭示的食性上并未体现。

 

- 工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