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至1月12日,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课题三“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年代学与同位素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召开。研讨会分为两个环节,即学术汇报和内部讨论。
学术汇报环节分为两个部分(学术汇报和专家点评),由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树芝研究员主持。首先,课题负责人、复旦大学胡耀武教授,向各位专家简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技术路线、研究目标和已取得的研究进展。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相龙副研究员介绍了康保、兴隆、四台等遗址的同位素与年代学研究成果;北京大学林怡娴博士总结了兴隆遗址的年代学与同位素研究的最新认识;山东大学张泉博士汇报了小高遗址与后李遗址等同位素研究,探讨了黄河下游地区旱作农业影响下动物的摄食生态;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周立刚研究员汇报了中原多个仰韶遗址的同位素研究工作;胡耀武教授汇报了裴李岗遗址、师赵村、蒋刘遗址的同位素与脂质分析的阶段性成果。以上研究,通过14C测年、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脂质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了1万年至5千年前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高精度年代框架、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存策略及演变、动物的饲喂策略以及驯化景观,并探讨了旱作农业的发展对社会演进和复杂化的影响。


研讨会邀请了山东大学赵志军研究员、复旦大学袁靖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杨益民教授、兰州大学周爱锋教授、浙江大学郭怡教授担任专家,对各课题汇报进行了点评和建议。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该课题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研究进展,并就如何完成课题量化指标、课题自评估报告、课题创新点、同位素数据库、年代和同位素数据整合等多个方面以及构建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发展的各个关键时间节点与文化特征提出了宝贵建议。专家点评结束之后,研讨会还特别邀请专项项目总负责人、王树芝研究员,就课题实施的相关注意事项和成果要求、课题与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项目的贡献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课题参与单位的今后研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内部讨论环节由课题负责人、胡耀武教授主持。课题各参与单位认真学习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照课题任务书和验收指标,对如何完善今后阶段研究、下阶段研究任务和研究计划、研究时间节点、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框架和内容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协商。下一阶段,课题各参与单位将加强课题间的交流融合,积极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促进研究成果的深入整合,在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年代学和同位素研究上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此外,课题各参与单位还相约:在2025年9月再次召开学术研讨会,凝练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