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概况 About
 
我院简介 Introduction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9月,是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该研究院汇聚了环境考古、生物考古、陶瓷考古、丝绸之路考古等多个领域的学者,以国际考古学界的一流范式为蓝本,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依托,坚持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的学科方向,始终聚焦考古学的前沿课题,广泛整合国内外科技考古的学术资源,旨在培养拔尖人才、多出精品研究,同步发展科研和教学功能,充分发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特色,逐步确立研究院在国内外考古学界的学术地位。

研究院拥有环境考古、稳定同位素、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等多个实验室,正在筹建陶瓷考古和人工制品考古实验室和资料库。师资力量雄厚、研究领域多样,拥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5人,副教授1人,青年副研究员1人,讲师1人。另外还有博士后研究人员2人,研究助理1人。研究院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校内外多个理科实验室长期合作,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等多家考古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利物浦大学考古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建立合作关系。

科技考古是应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解答考古学问题的研究。自1978年,杨福家院士率先应用物理手段测试越王勾践剑成分肇始,复旦大学有着四十年的科技考古研究经验。2000年以后,科技考古在中国方兴未艾。复旦大学科技考古团队也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在古代人工制品的研究上,干福熹院士、现代物理研究所的承焕生教授使用PIXE等测试手段分析古陶瓷、古玻璃等出土遗物;在生物考古学方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陈淳教授、高蒙河教授、潘碧华副教授和潘艳副教授等联合生命科学学院的金力院士团队及校内外多个理科实验室的科研力量,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合作,先后在三峡考古、跨湖桥遗址、田螺山遗址、广富林遗址、蒋庄遗址积极开展古代人骨DNA分析、人骨微量元素与古食谱复原、人骨病理状况研究、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孢粉分析与古环境复原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均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另外,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还开设了科技考古的相关课程。如本科生课程:《科技考古导论》(王荣,本科专业选修)、《文物与科技》(王荣,全校通识课程)、《环境考古学》(潘艳,本科专业选修)、《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董惟妙)等,以及研究生课程:《生态学与考古学》(陈淳)、《硅酸盐文物的科技研究》(王荣)、《农业起源研究》(潘艳)等。

以上这些研究思路、方法、成果以及开设的课程,为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成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复旦科技考古研究院将秉持这一学术宗旨,致力于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出土材料信息、以人为本积极开展考古研究,推动考古学的革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