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湘 | 鸟冠巍峨:一个古老的翔飞梦想
.
发布时间:2019-12-09   动态浏览次数:2490


20191118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研究员在复旦大学博物馆为师生们带来了以《鸟冠巍峨——一个古老的翔飞梦想》为题的讲座。本次讲座为王仁湘研究员主讲的“众神之相”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也是文博系本科生荣誉课程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教授主持。

  

主持人 袁靖教授

  

主讲人 王仁湘教授

  

在中国,大范围、跨文化的信仰认同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最初建立起来的信仰体系往往与动物密切相关,飞禽走兽、鱼龙龟蛇等各类动物都可以被纳入其中,而动物的身体部位——角、牙、鳞片以及体表图案等则往往被定位为信仰体系中的代表性元素。这类信仰体系的重建,可被视为一种探索文明起源的重要途径。

  

一、从凤凰谈起

《说文解字》提到:“凤,神鸟也。”在追究其原型的过程中,凤常常与鸡联系在一起。《韩诗外传》将鸡称为“五德之禽”,凤也在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被描述为“五德其文”。由此可见,虽然鸡与凤有凡世与神界的分别,但同样都是高尚美好的象征。有一些长尾、毛色鲜艳的公鸡品种,与凤的形象也有相通之处。因此,人们很有可能是由对鸡的喜爱而起,在此基础上融合其他动物的特点、赋予其神性,最终提炼出凤的形象。除了鸡之外,有关凤的原型动物也有一些其他说法,如孔雀、仙鹤、锦鸡等。

在史前时期,一些特别选定的动物被神化以后,会进入到人类的崇拜范畴,这种现象可以称作“造神运动”。而凤作为神鸟,就是在这种造神运动中被创造出来的。一些考古出土的史前彩陶、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即为这些信仰崇拜的介质体现。

考古发现最早的凤鸟是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罗家柏岭遗址出土的玉凤片雕。玉雕体量很小,采用减地阳刻手法,雕刻精美,是史前玉雕技术发展巅峰期的产物。罗家柏岭遗址的玉凤也拥有“中国第一凤”的美誉。

罗家柏岭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玉凤

在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七百多件玉器中,有一件玉凤片雕同样采用了减地阳刻的雕刻手法。就其造型来看,虽然与罗家柏岭出土玉凤相比,二者一个为伸展开的形象,一个为团凤,但两枚玉凤的凤首、凤身和凤尾都非常相像。据此推断,这枚玉凤应为早于妇好千年的石家河文化的制品。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凤

石家河人的玉作有小巧、奇峭、灵动、别致等诸多特点,其构形具象与抽象并存,彰显着特殊的象征内涵。由现有的诸多出土物能够看出,石家河文化的先民对凤始终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认同,他们很可能就是神凤最初的缔造者。自此之后,凤崇拜成为一种规范的信仰模式,并且汇入到史前造神运动的潮流之中。

  

二、对鸟与对鸟冠饰

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22号墓葬出土了两件形制相同的玉牌饰,很多学者认为其表现的主题应为兽面或神面。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湖北枣阳吴店镇战国时期的九连墩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与陶寺玉牌饰尺寸相近的对鸟玉牌饰。将其与陶寺玉牌饰对比可发现,二者的轮廓基本上是吻合的。由此可见,这类玉牌饰所刻画的并非是兽面,而是对鸟,原认为是兽面眼睛的部位,应为鸟身和鸟足之间留下的空隙。

  

  

  

九连墩2号墓出土玉牌饰(左)与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玉牌饰(右)重叠对比图

对鸟构图最早在河姆渡的雕刻中就可以找到。在龙山文化的兽面玉雕中,其头顶冠饰的形状也与上述对鸟玉牌饰中鸟体与鸟身的构形一致。由此可以推测,这样的对鸟图像很可能常常出现在当时神面人物的冠饰上。山西晋侯墓出的两面神玉雕进一步验证了对鸟作为冠饰的流行范式,其冠饰部分与陶寺出土的玉牌饰非常相似。由其风格特征来看,这类器物很可能是前代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两面神的崇拜在古罗马、波斯都存在,比起一种迷信,蕴含在其背后的更多是一种哲学思辨,代表前与后、阴与阳、是与非、成与败、吉与凶、弃与取等辩证概念,是一种规范人的行为、取得神识的途径。

鸟神形象的广泛出现说明,在造神运动里,鸟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图像元素被纳入信仰体系的,图像背后蕴含的是人对鸟的特殊理解——鸟拥有人类所不具备的飞翔的能力,其神性也由此得以体现。

  

三、历史时期的凤鸟形象:由神界到凡间

到商周时期,在青铜器上仍然可以看到对鸟的纹饰构图。一些被认为是饕餮纹的图案可能也是对鸟图像。

商周青铜器上出现的对鸟纹

凤鸟崇拜在西周时期非常兴盛。西周之后,楚国的漆器与帛画中也有很多与鸟相关的图像。

到了汉代,南方地区延续了楚的传统,在玉器、铜器上仍出现有很多神鸟的形象。与此同时,汉代广泛流行的四神系统更使得神鸟成为神灵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这在画像砖、画像石等介质中均有所体现。对鸟的图式在这一时期也有发现,如一些出土画像石上所表现的交颈鸟,很可能是史前时期以来一脉相承的对鸟图像的延续。

时间推至唐代,鸟冠的样式出现在了三彩天王俑的头顶。这类天王俑形象按照传说中的护法天神塑造,最早出现在唐代武则天时期,以凤为饰,可能与女皇的影响有一定关联,但也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后来,凤冠成为皇族女性身份的象征,最为著名的就是北京明神宗定陵出土的凤冠。凤冠上,龙与凤往往同时出现,以彰显龙的权威。

史前以鸟为神像之冠,是一种神圣的象征。后来鸟冠的神圣性消失,在凡世又凸显出威武和高贵的气象。由神界到凡间,会飞的大鸟一直是人们内心的向往。

  

四、总结

最后,王仁湘研究员以一句话作为本次讲座的总结:“艺术是信仰飘扬的旗帜。”他强调,我们要构建史前的信仰系统,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祭祀遗存来对其仪式等进行复原,但在此过程中,艺术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

  

在座的听众均对这一主体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讲座结束后,王仁湘研究员与现场师生们就凤鸟的动物原型、文化与人群扩散的关系、鸟崇拜的源头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王仁湘研究员与文博系师生合影

  

  

文字:王纤清

摄影:朱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