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研究院博士后开题与中期答辩
.
发布时间:2019-12-17   动态浏览次数:1888


  

20191130日上午,科技考古研究院三名博士后在文博系会议室进行了开题和中期答辩。袁靖教授、王辉教授、郑建明教授参加了本次答辩。

Michael Storozum博士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专攻地质考古。他以《明清开封的黄河洪水》为题,进行了开题报告。开封临近黄河,历史上遭遇过多次洪水。据历史记载,在公元16421841年开封分别遭遇了两次洪水事件,但两次洪水造成的损失差别巨大。该课题希望通在开封地区的5个遗址进行土壤剖面考察、粒度分析等地质考古的研究,尝试探索两次洪水的差异。

目前,Michael Storozum博士已在开封完成了土壤标本的采集工作,并获得了初步的分析结果。部分成果已在Scientific report等中、英文期刊上发表。

戴玲玲博士擅长动物考古,她的开题报告围绕《动物考古视角下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生业研究》展开。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发展极具特色,对于认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十分重要。已有研究已对该地区的农业种植经济有了一定认识,但该地的动物资源的利用研究尚未充分开展。戴玲玲博士将结合动物考古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通过分析6个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梳理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动物利用情况,探索家畜饲养方式,并在环境、文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

目前,戴玲玲博士已完成了其中两个遗址的动物骨骼整理,正在进行骨骼上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生膨菲博士的研究方向是植物考古。本次,生膨菲博士对他的博士后课题《榆林地区公元前三千至一千纪生业经济研究》进行了中期汇报。粟黍农业是中国史前农业的重要组成。仰韶晚期以后榆林地区由于气候变化逐渐向干旱、半干旱农业过渡。生膨菲博士的课题将从植物遗存、植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动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切入,考察该地区公元前三千至公元前一千纪的农业整体情况,及其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8年进站以来,生膨菲博士已完成了横山红梁等遗址的植物遗存分析,并对多个遗址出土的动、植物样品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分析。部分成果已在中、英文期刊上发表。

参与答辩的专家肯定了三位博士后选题的重要性,并对他们已取得的进展表示了认可。专家老师建言献策,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文字、摄影:董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