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加里·克劳福德(Gary Crawford)应邀为复旦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加拿大安大略地区土著与外来文化接触前的生态位构建”的讲座,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克劳福德教授以丰富的考古材料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在欧洲殖民到来之前,安大略地区——乃至北美东北部土著居民与环境互动的模式,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所造就的生态系统对现代土地和景观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Gary Crawford 教授讲授安大略地区易洛魁人的农业发展
一.加拿大安大略地区的考古学年表
12000-11500年前,第一批居民——古印第安人(Palaeo-Indian)来到安大略地区,他们的文化以精美的矛头为代表,仅延续了两千年。距今9500-2900年被称为古代期(Archaic),箭镞形制大变。约距今3000年前,陶器出现,多绳纹,形态单一,与农业无关。随着陶器出现,文化发生了许多改变,比如骨镞出现。在伍德兰(距今2900-1500年)末期,易洛魁人带着精美的陶器来到此地,并引入了农作物玉米。
二. “生态位”概念与易洛魁人的生态位
1603-1615年间,法国探险家Champlain记录了当时他观察到的安大略地区的农业景观,有牧场、果园、农田和森林,他觉得跟法国很相像。土著人种植玉米、豆类、南瓜、西葫芦、向日葵、烟草、荷包豆等植物,包括许多本地物种和自外界传入的农作物。这些农人持续地改变着环境,留下了他们的生态足迹。
易洛魁人的生态位可以理解为他们以何种方式在环境中生息。易洛魁人从事渔猎、采集,并种植农作物,唯一的家养动物是狗,火鸡也可能是家养的。他们也鼓励某些动植物在身边生长,比如田间地头的杂草,松鼠和獾等动物也有这种特点。这种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早期阶段,非常高产,人类与所有物种都在进行互动,有些物种对其他物种产生了影响。
这种互动使人发展了思考其行为的能力,即对“生态”进行概念化。人们教授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并代代相传。人们还通过许多方式来编写这套知识,以保留如何生存的记忆。相应地,生态系统也有记忆,当其受到扰动,影响会持续很久。比如,易洛魁人大约每二十年搬迁一次村子,那么被废弃的村庄就是他们留下的生态足迹。
考古学应当如何理解“生态位”这个术语呢?在人类学文献中最早使用“niche”一词的是Fredrik Birth于195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他观察到巴基斯坦地区不同文化的人群——游牧者与农民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生境中,而他们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因此,生态位不是栖息地(habitat)的同义词,而应与人类学中的“文化”概念有类似的用法。
三. 安大略和北美东部地区的农业
安大略地区的农业可分为两个阶段,古代期可见北美本地驯化的农作物,到伍德兰期,尤其是公元500年以后,墨西哥驯化的玉米、豆类、西葫芦、烟草等农作物传入,取代了原先的植物组合模式。在这一框架下,三个研究案例向我们揭示了当地土著是如何与环境互动的。
1.古代期的土著如何管理坚果树林
美国肯塔基西部的贝冢遗址距今7000-4000年,是印第安人Knoll文化的遗留,包括人类的居址和墓葬。就一个流动性较高的人群而言,植物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些人栽种的植物有多种农作物的野生种,还有大量块茎、坚果、豆类,有些植物经火后能生长更茂盛,比如柿子、皂荚树等,另外还发现了破碎的西葫芦皮,可能与农业有关。在这个地区的数个遗址中还普遍见到人类居住的前半期多见山核桃,后半期开始广泛利用橡子。克劳福德教授推测这些人群可能使用火来管理植被,山核桃和橡子比例的变化是经过火生态选择后的结果,人类在用火促进坚果的产量,今天北美很多林地也用类似的方法管理植被。这不算是标准的农业,但是是一种景观管理。
另一个古代期晚期的例子来自加拿大Mclntyre遗址,那里出土了火炬树、葡萄、悬钩子、樱桃木等植物的种子,它们都喜光照,在林缘长势较好。草本植物有很多种,包括蓼、藜、豆类,都是喜开阔生境的种类。生长于安大略北部的灰胡桃在此也有发现,从出土灰胡桃的数量来看,人类很可能在对其进行选择和采集。在一般情况下,灰胡桃在植被中的比例很低,所以很可能这群人在对灰胡桃树进行管理,甚至是种植,并去除其他的树木。由于灰胡桃树要生长多年后才开始结果,因而人们必须年复一年地照看它,并向后代传授管理经验,确保它到时能结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管理模式。
2.农业出现前的农作物
第二个案例来自安大略的Tutela Heights遗址。它是一个抢救性发掘项目,发现的大多数材料年代在公元1600年以后。仅有一个灰坑测年为公元前900年,其中出土了大量炭化种子,约有十四余万粒,鉴定得知是藜科的一种。迄今为止,我们知道藜科有三个驯化种,奎努亚藜(quinoa)是在南美驯化的,另两种是分别在墨西哥和北美东部驯化的。经测量,该灰坑出土的藜科种子种皮厚度与驯化种相当,且形态接近北美东部驯化的伯兰德氏藜。我们要问,它们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此地没有关于藜的生态位构建的证据,即没有它被种植的证据,只有灰坑中的石箭镞与之共生。因此,克劳福德教授判断,这种农作物是被传入安大略地区的,但又没产生任何影响,没有证据表明它引起了变革,农业没有发生。它还告诉我们,当时这一地区广泛的贸易网络起着作用,人们交换着矿物,比如赤铁矿和银,甚至把矿物贸与加拿大东海岸的社群,这是我们第一次知道被贸易的农作物。
3.农业如何传入安大略地区?
农业在安大略地区属于次生起源,即它是自外界传入的,约当距今1500年前易洛魁人开始在此出现之时,从一种非农业的经济转向低水平的玉米生产。20世纪90年代,多伦多大学的Grand River考古项目对安大略的Princess Point文化展开研究。聚落形态研究显示,农业传入后,绝大多数村庄都沿着河流的干流和支流分布。坐落在冲积平原上的遗址地层剖面表明,它的堆积表现出相当稳定的地质状态。古地貌学分析最终揭示,当洪水来临时,往往绕过遗址,自后方流过,不会干扰居址,这回答了为何村庄能够在冲积平原上长期存在的原因。因此,在农业起源前后,本地环境是相当稳定的。这些村落里的人群用木头建屋,但不是长房子,他们有研磨石器和陶罐。植物组合体现了典型的易洛魁特色,包括玉米、向日葵、坚果、块茎、野生豆类、藜、茄科、曼越莓、香蒲等种类,基本上由农作物、可能驯化的一些本地禾本科和多种肉质果实构成。
根据考古材料,农业传入安大略的过程大致明了。公元500年左右,玉米较少。公元1200-1400年,玉米逐渐增多,表明玉米生产趋向扩大。到公元1500年,玉米大量出现。随着时间推移,植物的出土密度和种类都在增多,这些人的农业生态足迹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收获是得知了易洛魁人的玉米品种,它是一种硬质玉米,俗称“north flint corn”,只生长在北美的东北部。对出土玉米的测量表明,在这1000年间玉米粒变得越来越大,说明人类对更大的玉米棒进行选育。从年代最早、个体最小的样本,我们可以想象最早传入的玉米奠基性群体的状态。
综上所述,安大略南部的农业始于距今1500年前后,是非常晚近的。在这一千年间,我们看到与野生植物相关的形态学如何发展、它们与人类密切的关系,以及这些植物的组合。今天,安大略地区的景观仍然是拜这些土著所赐,这并不是我们所创造的。这些研究案例启示我们思考,农业的发展并不遵循单一模式,不同人群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这是人改变其环境或引进新的物种以使自身能更好地生存的结果,而不同的生态位则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