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类动物造型的文物很多,各具特色。但是相比其他动物种属的文物,涉及鼠的文物不多。古人没有刻意去塑造鼠,即便有创作,也比较单调。这里举例如下。
▲图五 虢国博物馆 李清丽提供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国君虢仲墓(M2009)的发掘成果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这座墓出土的4600多件随葬器物中,有一件玉鼠,长2.6、高1.2、宽0.9厘米。玉鼠为豆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微透明,采用圆雕手法刻成,呈伏卧状,圆眼微凸,背部拱起,曲爪附地,身饰卷云纹(图五)。
▲图六 茂陵青铜老鼠
▲图七 灰陶小鼠 汉 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红朝坡出土的泥质灰陶小鼠,属于汉代,这些鼠大致高3、长6厘米。每只都是竖耳鼓眼,尖长嘴,前后腿皆曲蹬,尾巴都呈上卷状。这些小鼠的制作手法新颖,形象生动自然,充满生活情趣(图七)。
▲图八 四川崖墓壁画中的狗咬耗子
▲图九 山东画像石中的狗咬耗子
考古学家在四川的郪江流域发现大量的汉代崖墓群。在崖墓的墓室内往往刻有壁画,其中特别有名的就是那幅“狗咬耗子”。一只狗竖耳蹲坐于地,瞋目张嘴,嘴中咬着一只鼠。在狗的上方还蹲坐一只猴子,似乎在冷眼旁观这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的场景(图八)。无独有偶,在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也发现一幅反映“狗咬耗子”的画面,双层几案下一只狗眼圆睁,嘴紧闭,四肢匍匐,似乎马上要一跃而起,擒获对面那只呈龟缩状的鼠(图九)。
▲图十一 广州市动物园唐代砖室墓鼠俑
▲图十二 清青玉十二生肖之鼠
最为多见的鼠的艺术造型当属生肖鼠。据《故宫日历》的编撰者考证,秦朝已经出现了“生肖”雏形,隋唐时期墓室内镇墓的生肖俑兼有标明方位的作用。生肖俑大多为动物首人身,其中鼠俑颇为常见。如这个唐代的石雕生肖鼠俑,鼠首人身,身穿长袍,衣袖宽大,双手相交于胸前(图十)。广州市动物园唐代砖室墓M1出土的鼠俑为头戴两角形幞头,盘腿而坐,上身直,双手交叉,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左手其余四指紧贴于胸前(图十一)。清代还有用玉雕成的生肖鼠,用圆雕手法表现一鼠首人身像,着广袖长袍,右手握卷轴,一足曲起,一足盘坐。其两目圆睁、耸耳探首的神态颇具鼠的警觉,与圆润安适的体态形成一种反差与对比,显得趣味盎然(图十二)。
▲图十三 清铜抱栗鼠(左) ▲图十四 清铜鼠首(右)
清代有一例铜制的抱栗鼠,鼠全身黑色,蹲坐,头大,眼圆、吻尖,刻胡须。前肢粗短,前爪抱栗;后肢肥硕,后爪贴地。尾细长,呈环节状。全身刻密集的鼠毛(图十三)。而清代最为著名的青铜鼠实物当属十二兽首铜像中的鼠首,双耳竖起,双目圆睁,腮帮鼓起,口鼻之间有数个小孔,头部表面刻密集的鼠毛(图十四)。2013年,法国的皮诺家族向中方无偿捐赠这件由于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劫掠焚毁圆明园,导致流失海外的鼠首铜像,流落海外150多年的重要文物终于重回故乡。国家的强盛,是流失海外的文物能够回到自己祖国的重要因素。
▲图十五 明朱瞻基三鼠图卷
除了陶、石、玉、铜制作的鼠之外,古代的画卷上也给我们留下了鼠的形象。如明代的宣宗朱瞻基除了当皇帝之外,还是一位书画家。他在喜得长子朱祁镇(即后来的英宗)之年所绘的三鼠图卷,以娴熟的没骨技法绘出鼠在瓜藤下跳跃的场景,以瓜鼠组合有“多子”之含义,表达了自己祈祝今后“倍加多子”的良好心愿(图十五)。
▲图十六 清余省张为邦兽谱图册之鼠页
清代乾隆年间有一项浩大的工程是绘制《兽谱》。由余省、张为邦历时11年完成。绘有瑞兽、异兽、神兽以及各种普通动物一百八十幅,并用汉满两种文字对每一种动物的名称、习性与生活环境等作了详细说明,画家把动物放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描绘,画面上突出动物,但也搭配有自然风景,是一部图文并茂、颇具中国特色的动物图志。其中的鼠页中,四只毛色斑驳、拖着长尾巴的鼠在野外嬉戏,他们匍匐在一起,互相逗趣。一簇簇野草点缀周围,疏密得当,充满了生趣(图十六)。